财政部:从五方面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财政部30日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上半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支撑。下一步,还将从五方面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一是加力支持“两新”工作。
统筹安排和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通过增规模、降门槛、扩范围、简流程,优化设备更新支持方式;通过增强地方自主权、发挥地方创造力,支持地方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实施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等政策。
二是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
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着力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三是持续优化和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
更好发挥关税等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优化调整进口税收政策。
四是切实加强与货币等其他政策协同。
综合运用政策性金融、贴息奖补、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支持和撬动更多资金精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五是密切跟踪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
继续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提高收入质量,合理加快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及时评估和完善政策举措,健全重大政策和项目跟踪监督机制,推动政策和资金尽早落地显效。
财政部:加快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和隐性债务规模
财政部8月30日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下半年将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将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加快压降平台数量和隐性债务规模。
回顾上半年财政部门工作,《报告》指出,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资金资源统筹,推动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支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展望下半年财政政策,《报告》称,财政部将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推动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财政部将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加快压降平台数量和隐性债务规模。
下半年,财政部还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通过推进消费税改革、合理配置地方税权、理顺税费关系等措施,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制度,更好发挥直接税组织收入、调节分配的重要作用。完善增值税制度。健全资源税、环境保护税制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和项目设置,强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
工信部印发《工业中小企业管理提升指南(试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工业中小企业管理提升指南(试行)》的通知,《指南》主要面向工业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地方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指南》旨在帮助工业中小企业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意识和水平,提升服务机构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诊断咨询服务的能力,为各地推进中小企业管理诊断工作提供指引。实施中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企业主体、需求导向。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以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管理存在问题为牵引,因企制宜推进中小企业管理提升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加强政策支持、资源统筹和服务协同,推动形成多方参与、专业高效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服务生态。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工业中小企业管理提升工作遵循由点及面、由易到难的思路,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特点,分层分类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注重实效。
工信部:1至7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73429亿元,同比增长11.2%
工信部公布2024年1至7月份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1至7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业”)运行态势良好,软件业务收入和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重点软件产品增长较快,软件业务出口增速持续向好,西部、东北地区软件业收入增速小幅提升。
1至7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73429亿元,同比增长11.2%。软件业利润总额8754亿元,同比增长12%。软件业务出口307.7亿美元,同比增长2%。分领域来看,1至7月,软件产品收入16524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22.5%。信息技术服务收入49501亿元,同比增长12.2%,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为67.4%。
数据显示,我国主要软件大省业务收入持续向好。1至7月,软件业务收入居前5名的省份中,北京、广东、山东、江苏、上海软件收入分别为16671亿元、12880亿元、8169亿元、8022亿元和66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2.3%、12.2%、8%和11%,5省(市)合计软件业务收入5242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71.4%,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1至7月,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5464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比重为48.3%,占比较去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大连、宁波、厦门、深圳、沈阳、武汉和成都等7个城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
光伏行业业绩普遍承压
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全行业业绩普遍承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0日,在已披露半年报的68家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中,36家营业收入取得同比增长,占比53%;仅27家净利润取得同比增长,占比40%;17家亏损,占比25%。
光伏产业链主要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四个环节。去年,硅料环节一度成为最为赚钱的光伏产业之一。进入2024年,硅料企业纷纷面临业绩下滑甚至是亏损。
作为硅料龙头之一,上半年,大全能源实现营业收入45.83亿元,同比下降50.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6.7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同时,大全能源调减了今年预期产量目标。大全能源表示,鉴于当前市场环境与产品价格的波动情况,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稳定产品价格以及减少不必要的现金消耗。公司调整了年度例行检修计划时间窗口期,并自第三季度起阶段性调整装置生产负荷。公司预计第三季度多晶硅产量4.3万吨至4.6万吨,2024年全年预期产量由此前预计的28万吨至30万吨调整为21万吨至22万吨。
同样,通威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7.97亿元,同比下降40.8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亏损31.29亿元。
光伏硅片环节,则在业绩承压下迎来硅片提价的好消息。
8月30日晚间,隆基绿能发布半年报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5.29亿元,同比下降40.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2.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今年上半年,TCL中环实现营业收入162亿元,同比下降54%;归母净利润为亏损3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硅片出货同比增长18.3%至62GW,综合市占率达23.5%,居全球第一。
今年以来,光伏组件龙头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阿特斯营业收入219.6亿元,同比下降1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4亿元,同比下滑35.55%。
上半年,有部分光伏龙头企业实现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增长。其中,阳光电源实现营收310亿元,同比上涨8.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6亿元,同比增13.89%。从具体业务来看,公司上半年主要盈利贡献来自光伏逆变器、储能业务和新能源投资开发。
跨界“追光者”退潮
眼下,光伏产业链中小企业及跨界“追光者”正经历一轮大浪淘沙。半年报显示,上半年,硅片新秀华民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8.3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1.37亿元。华民股份表示,近年来,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整体毛利及盈利水平下降。不过,公司拥有N型先进产能优势,随着光伏产业链价格企稳,公司在手订单陆续交付,公司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
华东重机、麦迪科技等“追光者”则选择了逐步撤退。华东重机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已成功切入光伏行业TOPCon电池片领域。但受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下滑严重并持续走低,电池片价格持续处于低位的影响,上半年公司光伏电池组件业务亏损。当下,光伏产业链产能正在逐步出清中,公司光伏板块将控制产能规模和生产节奏。公司召开了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同意公司终止投资建设亳州年产10GW 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并注销项目公司华东光能(亳州)。
上半年,麦迪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同比增加67.10%;扣非净利润则为亏损1.6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加大。麦迪科技称,报告期内,公司原有医疗板块业务持续保持盈利,但由于光伏行业竞争加剧,产成品价格持续下行,公司光伏业务出现亏损。
麦迪科技8月10日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出售公司所持绵阳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麦迪科技称,本次交易是公司在光伏行业经营环境重大变化中寻求的积极应对措施,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继续夯实现有的医疗信息化及医疗服务业务。
碳酸锂去库存预期兑现
本周,碳酸锂周度库存迎来久违的下降信号。据SMM数据,截至8月30日当周,碳酸锂样本周度库存环比减少1256吨,至131304吨,这是3月底以来的首次去库。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下,自今年3月底起,SMM统计的碳酸锂周度库存便进入快速累积状态,5—6月周度累库3000余吨,7月份在4000吨以上。不过,进入8月份,累库速度明显放缓。
从基本面来看,供应方面,此前随着锂价重心下移,碳酸锂厂商盈利空间不断压缩,部分高成本产能放缓或暂停生产,国内碳酸锂周度产量较前期高点已下降超10%。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4年7月,全国碳酸锂产量约5.3万吨,环比下降7.5%。8月国内锂盐厂开工率呈现明显下降。根据SMM数据,6—8月国内冶炼端开工率分别为63%、57%、54%,预期的减产行为已经逐步兑现。从需求端来看,国内正极产量仍然保持增长,8月国内磷酸铁锂产量环比增长8%,三元材料产量环比增长4%。在短期供减需增的情况下,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大幅改善。
锂电行业业绩分化明显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92.9万辆和494.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35.2%。
2024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03.3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62.3GWh,占总装车量的30.6%,累计同比增长29.7%;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41.0GWh,占总装车量的69.3%,接近七成,累计同比增长35.7%。
动力电池企业今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可分为四类,一类营收、净利双增长,代表企业为国轩高科;一类营收、净利双下滑,代表企业为亿纬锂能;一类营收下滑,企业处于亏损,代表企业为孚能科技;还有一类是营收下滑,但企业净利却增长,代表企业是宁德时代。
除此之外,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也公开表示,近年来,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产能不断扩张,但下游需求的增长却不及上游材料及电池的增长速度。由于受供需关系影响,2024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下滑,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2023年年底的10.19万吨降至9.15万吨(6月底价格),动力电池售价已接近成本。为保障市场份额,企业之间以压低价格竞争,导致电池产品的“价格战”,这也加速了行业“内卷”,从而不利于行业整体的稳定健康发展。
拓展新增长点
挑战主要是海外动力电池增量市场的开拓。从目前全球竞争环境来看,虽然在海外市场,几家头部中企的装机量虽然保持增长,但从市场份额来看,上行的阻力较大,竞争环境对中企来说相对不友好。”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于清教告诉记者,“在这种环境下,除了加大创新投入、完善供应链体系、开拓乘用车市场之外,还可以关注其他增量市场,例如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细分储能市场等。
以储能市场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球储能高景气持续。根据再生能源研究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到114.5GWh,同比增长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