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年内各地共有2万亿专项债券资金可用
财政部10月25日召开2024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网上新闻发布会,截至10月20日,各地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63万亿元,占全年额度的93%,支持项目超过3万个。经统计,待发额度加上已发未用资金,年内各地共有2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安排使用。
当天发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059亿元,同比下降2.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779亿元,同比增长2%。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总结称,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全国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3%,主要受上述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
前三季度,全国非税收入31344亿元,同比增长13.5%,主要原因是地方通过处置闲置资产等方式,加大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长,拉动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增长10.8个百分点。前述负责人指出,财政部高度重视非税收入变化情况,将持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依法依规组织非税收入,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不得乱收,坚决不收过头税费,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
财政部:高度重视非税收入变化情况 严禁征收过头税费
10月25日,财政部表示,财政部高度重视非税收入变化情况,强调严禁征收过头税费,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清理、降标、规范、治乱等方式,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轻经营主体负担。2013年以来,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85项减少至50项,减少幅度73%,其中,涉企收费由106项减少至32项,减少幅度70%;政府性基金由30项减少至20项,减少幅度33%。
财政部:1-9月证券交易印花税712亿元
10月25日,财政部公布2024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其中,1—9月印花税2336亿元,同比下降22.9%。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712亿元,同比下降54.2%。
财政部:1-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059亿元,同比下降2.2%
10月25日,财政部公布2024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1-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059亿元,同比下降2.2%。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31715亿元,同比下降5.3%;非税收入31344亿元,同比增长13.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710亿元,同比下降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1349亿元,同比增长0.6%。
工信部: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
10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今年以来,工信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加速融入制造业、矿业、电力、医疗等行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
一是制造业转型更加深化。围绕“智改数转网联”,促进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融合发展,先后发布了钢铁、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一系列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指南,打造了产品设计、计划调度、质量管控等15个环节40个典型场景。目前,5G行业应用已覆盖76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累计间接带动总产出约14万亿元。
二是信息消费更加活跃。信息消费场景日渐丰富,面向智能家居、纺织服装、特色食品等行业征集了“数字三品”应用场景案例,培育基于消费数据的柔性制造、数字营销等新模式新场景,加速消费品领域数智化发展。信息产品供给数量极大提升,AI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等智能终端加速满足用户需求。8月份的数据显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0.1%。
三是公共产品更加智慧。人工智能、5G等技术实现了规模应用,形成了135个新型数字服务优秀案例,覆盖交通、文旅、养老、医疗、应急等领域。比如,在医疗方面,“5G+医疗健康”试点项目累计近千个,远程智慧诊疗、AI辅助诊断等减少了误诊、漏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在文旅方面,国庆节期间,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赋能加速,智慧导览、智慧停车、全天候应急服务等新场景接连涌现,精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陶青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创新重大机遇,重点强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产业,持续推进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二是强主体,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打造一批能力强、活力足、潜力大、竞争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三是强应用,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广智能制造参考指引,推进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四是强生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分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供给企业和产品解决方案,构筑产业生态竞争优势。
工信部对低空经济、人工智能、5G等技术等最新部署来了
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透露,下一步,聚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将在稳增长、扩需求、增动能、优环境方面下更大功夫。其中,增强发展动能方面提出,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产业新赛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当前主要从加强顶层谋划、加强多场景应用牵引、推动信息技术与装备发展融合创新、完善产业法规标准体系四个方面着力,包括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颁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管理若干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无线电管理暂行办法》及编制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等国家标准。
陶青指出,下一步,将持续加快关键技术攻关。聚焦低空装备本体技术、安全技术、运行技术等方向,体系化推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动通用航空技术和装备创新迭代升级。
陶青强调,继续推动优势地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打造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加快培育低空物流、城市和城际空中交通、低空文旅等低空消费新业态,拓展农林植保、巡视巡检、应急救援等新模式。
同时,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与无人机等低空装备融合创新,开展低空经济无线电频率使用研究,按需推进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低空智联技术发展和模式创新。
陶青称,下一步,工信部将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创新重大机遇,重点强化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强产业,持续推进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是强主体,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打造一批能力强、活力足、潜力大、竞争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
三是强应用,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广智能制造参考指引,推进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四是强生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分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供给企业和产品解决方案,构筑产业生态竞争优势。
固态电池迎来大事件,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
根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的官方消息,北京纯锂新能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纯锂新能源”)正式投产全固态锂电池产线,这标志着纯锂新能源研发的纯锂50安时数全固态电池迈向量产新阶段。
纯锂50安时数全固态电池可以用于储能和两轮车电池等领域,纯锂新能源计划产能达到200兆瓦时,可以为20万辆两轮电动车充电。
更让业内瞩目的,仍是动力电池如何完善固态电池技术线路。日前奇瑞汽车发布全固态电池研发计划,公司有望在2026年实现上车测试,2027年有望实现量产,有望带来15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
作为前景广阔的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已经成为动力电池巨头必争之地,有希望改变行业格局。日本、美国动力电池厂商也在持续推动固态电池发展。早在2010年,丰田就曾发布续航里程超1000Km的固态电池。丰田在车规级固态电池领域拥有专利超1000项,成为全球固态电池行业的领路人。在2023年10月,丰田与出光兴产达成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开发固态电解质量产技术,有望在2027年-2028年实现固态电池产业化。
美国固态电池龙头公司QuantumScape、Solid Power均已经上市,而且已经与汽车企业合作推动固态电池的发展。
今年4月,备受瞩目的智己 L6 超级智能轿车正式发布,该款新能源车搭载“光年”固态电池,同等重量载电量提升30%,可实现高温不可燃,充电12分钟续航400km。根据GGI的预测,2024年固态或半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大规模装车,全年装车量或超5GWh。回顾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为705.5GWh,这意味着2024年固态或半固态电池市占率达0.7%。
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迎来密集期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晚21时,共有1614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三季报,其中837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有3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百倍,20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倍,178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翻倍。
目前,有机构认为,如果后续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则三季度很可能是全年盈利的低点,四季度A股盈利有望逐渐改善,盈利改善的公司预计主要集中在:消费服务/医药领域、TMT领域和部分顺周期领域。
目前披露的三季报情况显示,1614家公司中有837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3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百倍。
盘点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增长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所处行业处于高景气行业,如半导体行业、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年内整体行业景气度提升,带动了行业内公司的业绩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半导体行业多家公司前三季度业绩表现突出,数据显示,目前已有长川科技、韦尔股份、思特威、全志科技等35家A股半导体公司披露了2024年三季报和业绩预告,其中有23家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占比为65.71%,这些公司分布于晶圆代工、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半导体行业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恢复、国产替代加速、AI驱动的技术创新以及行业整体复苏等。
信达证券研报认为,当前半导体复苏趋势逐渐明朗,国家政策不断扶持,外部环境“卡脖子”情况下国产替代仍有较大空间,近期多家半导体上市公司公布并购重组事件,产业链整合节奏加快。半导体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在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向好趋势下仍有较强投资属性。
此外,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原因还包括新市场的拓展和新业务的开发;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或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出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业绩提升;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益,降低成本并提升盈利能力,从而实现业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