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10日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清晰明确,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在国新办当日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廖岷表示,2025年,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主要体现在“力度、效率、时机”三个方面。
在力度上,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加强逆周期调节。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总之,财政政策将切实加大力度,为稳经济保驾护航。
在效率上,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加大对稳就业的支持,通过推动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保体系、培育新的消费行业、改善消费条件等来支持提振消费。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教育人才、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同时,稳步推进财政的科学管理,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在时机上,做到主动靠前发力,增强政策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际支出,带动更多社会投资,让政策发挥最大效能。
此外,还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财政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廖岷说,将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进行科学设计和动态调整,梯次拿出政策“后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证监会重磅发布
1月10日晚间,证监会发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专题座谈会相关内容,这是2025年元旦以来证监会首次就座谈会公开发声。
座谈会由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召开。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随着新“国九条”及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落实落地,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接续发力,资本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更加注重投资者回报的市场生态进一步形成,对各类资金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围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与会代表提出六大具体建议:
1、更加注重投融资平衡,从推动完善会计处理、考核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持续完善有利于“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加快公募基金改革,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2、完善发行上市、再融资、减持等制度,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3、拓展优化QFII和沪深股通机制,持续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4、丰富ETF等资本市场产品供给,更好满足投资者需要;
5、持续加大对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6、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加强与投资者沟通,增进各方信任。
与此同时,座谈会上,吴清强调三大重点。
首先,吴清表示,证监会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更加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特点和运行规律,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
其次,吴清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以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努力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此外,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建设者、研究者,吴清希望大家凝心聚力,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2024年前三季度京津冀三地工业增加值超1.8万亿元
1月10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暨先进制造业集群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京津冀三地工业增加值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6.3%,较全国增速高0.3个百分点。
吴家喜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统筹谋划,加快形成高水平推进产业协同的思路举措。会同三地整体谋划“十五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协同凝练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推动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二是抓链群培育,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三地围绕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园区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完善产业配套,合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抓政策协同,加快探索跨区域产业协同新机制。支持三地围绕产业协同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政策先行先试和衔接配套,强化资源共建、利益共享,实现资质标准互通互认,加快探索构建跨行政区产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
禁止部分锂电技术出海,对企业有哪些影响?
商务部日前消息,为加强技术进出口管理,根据《对外贸易法》和《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商务部会同科技部等部门拟对《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进行调整。其中,对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提锂相关技术的出口限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副会长张江峰在表示,“通过限制某些技术的出口,可以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安全,这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同时,也为技术出口企业合法合规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提供了明确指导。”
针对目录是否会限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这一问题,张江峰说,关于锂电领域的技术本次列入了限制类,企业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和《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管理办法》,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申请技术出口许可,获得许可后正常开展对外投资或者技术合作。需要注意的是,目录未列明的自由类技术,出口后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合同登记备案。
据张江峰介绍,“目录管理不涉及产品本身,不影响相关设备和产品的出口。此外,对技术出口采取‘限制性’而非‘禁止性’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小。”
“前述新规限制了高端铁锂产品,即第四代及以上产品,而普通压实密度的铁锂产品则不受限制。”某锂电企业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并非限制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而是着眼的是下一代最前沿的技术。除正极材料生产设备技术外,在提锂技术层面,主要涉及锂盐制备技术,包括锂辉石提锂生产碳酸锂技术、锂辉石提锂生产氢氧化锂技术、金属锂(合金)及锂材制备技术、原卤直接提锂技术、含锂净化液制备技术。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副会长张江峰表示,本次《目录》的调整能够有效保护我国锂电领域的知识产权,引导国内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推动技术出口的有序升级,防止技术泄露和滥用,以保护我国国内产业的比较优势,维持技术研发的持久动力。